|
或纵横四海、或勇往直“潜”中国船舶工业的大师为海洋强国耕耘一生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推出《先生》栏目,报道中国船舶集团船舶大师潘镜芙、徐芑南,向他们的成就、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精神致敬——潘镜芙常说,他有三个孩子,儿子叫伏波,女儿叫丽达,最钟爱的是“老幺”——驱逐舰。在潘镜芙眼里,这可是个无所不能的多面手。潘镜芙:对海战斗、对空战斗、对潜战斗,甚至对陆战斗都可以,我们称它“海上的多面手”。对军舰的偏爱,几乎贯穿了潘镜芙的一生。少立军舰志向,终迎造船事业八十多年前,一只逃难的民船行至黄浦江,7岁的潘镜芙看着江面上来往的船只,有些新奇,有些疑惑。潘镜芙50年代全家福潘镜芙:一片灯光,大船、军舰。我问父亲,怎么都是外国人的船?父亲说,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军舰,所以日本人可以长驱直入。虽然我当时只有7岁,但心中就有一个想法,应该想办法造自己的大的军舰。孩童时的一个念头,竟成了潘镜芙一辈子的事业。潘镜芙1935年在南浔镇1930年,潘镜芙出生在浙江湖州一个商人家庭。淞沪会战爆发后,7岁的潘镜芙随家人乘小船逃往上海。潘镜芙:我父亲每天都在收音机里面搜广播——上海打得怎么样了?每天都把战斗的消息写成大字报,贴到我们店的门口。日本人来了以后,一把火把店烧光了,家里的房子也烧光了。我们在湖州乡下逃难了几个月以后就到上海去了。战乱中流离失所,1942年,潘镜芙随父母定居苏州。十年后,他以优异成绩从浙江大学电机系毕业,分配到华东电工局从事电气设计工作。潘镜芙:上海电机厂的汽轮发电机车间是我做设计的地方。从1952年我毕业以后,到1955年,第一台6000千瓦的汽轮发电机就做出来了。潘镜芙1952年从浙江大学毕业本以为离造船的梦想渐行渐远,不料一纸调令,彻底改变了潘镜芙的人生航向。潘镜芙:我正准备要好好干下去的时候,就接到了调令,被调到船舶去。我去报到的那一天,上海是好天气,风和日暖,绿草如茵,红色的设计大楼。他们接待我也非常热情,我很高兴,觉得我这一生应该会在这里工作下去。扎根船舶一线,筑牢造船根基只是,对于学习机电专业的青年潘镜芙来说,造军舰几乎是个完全陌生的领域。当时中国和苏联联合建造扫雷舰,由苏联提供图纸并指导工作。潘镜芙一开始的工作是翻译和技术校对,看似边缘的工种,却为他迅速掌握各项原理与技术参数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就在儿子伏波刚刚出生那一年,为了更全面地掌握造船知识,潘镜芙告别妻儿,去了武昌造船厂。潘镜芙:我对我爱人说,孩子刚生下来,可是我就想到那里去工作,出差一段时间,你看怎么样?她说,没有问题,你去,我一个人抚养这个孩子没有问题,我一定把他抚养成我们的“阿廖沙”。于是我就高高兴兴地去了。潘镜芙夫妇结婚照潘镜芙高高兴兴地从线圈缠绕、钢板铺设等基础工作干起。“造出中国人自己的军舰”,这个幼年时发下的宏愿,让潘镜芙浑身都是干劲。潘镜芙:我们就住在码头,吃饭是每天自己带几个馒头。从图纸翻译、复制到建造,船钢板怎么一块块拼起来,怎么装管子,怎么拉电缆……我从头跟到底。苏联专家都称赞我说,“你行了,你将来去设计船,了不起的”。1962年,我国自行研制第一艘护卫舰,潘镜芙顶住压力,将当时通行的直流电制改为更可靠、更经济的交流电制。从此,我国其他各型号舰艇的建造均采用交流电制,延续至今。工作中的潘镜芙造船技艺纯熟完成两代驱逐舰研制从扫雷舰到护卫舰,在造船领域的内功已经练就。造一艘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导弹驱逐舰——这个更重大的任务,终于降临。受命主持我国第一代051型导弹驱逐舰总体设计工作那一年,潘镜芙不过35岁。敢想敢闯的他,首次在051型驱逐舰上安装舰上导弹,将导弹、舰炮和反潜武器等单个装备组成武器系统,大大提高了命中率。为了检验舰船的总体性能,潘镜芙一直随舰进行扩大试验。潘镜芙:在舟山外海做适航性试验,浪岗这个地方浪最大,“浪岗浪岗,浪高三尺高”,民间是这么讲的。看见浪飞过船顶,顺浪、顶浪、偏浪、旁浪,各个浪跑一圈到底摇摆多少,一边吐一边做试验。051型导弹驱逐舰是我国第一代驱逐舰,该型首舰105舰2006年入选中国十大名船。1971年,第一艘051型国产导弹驱逐舰完成试航交船。首舰导弹系统在靶场试验时,四发四中,拉开了海军舰船系统工程设计的序幕。但潘镜芙还有更大的雄心。潘镜芙:051是3000吨级的排水量,在1980年的时候051造了十几条,可是跟国外比不行,一定要搞第二代驱逐舰。052型导弹驱逐舰是我国第二代驱逐舰,该型首舰112舰2006年入选中国十大名船。上世纪80年代中期,潘镜芙再次担任我国第二代052型导弹驱逐舰的总设计师。潘镜芙:前面是主炮,当中就是个对空导弹。这两门是副炮,这个是总指挥所,这个四门就是对海导弹系统。一款052型导弹驱逐舰首制舰112模型,是潘镜芙的珍藏之一。舰体上的每一寸钢板,每一个零件,都记录着他的青春。潘镜芙:原来老的舰,舰长站在最高处,露天看,现在几度,炮怎么打,都是口头发令手动操作。052就不同了,舰长就在作战指挥室里面,自动化地进行作战指挥。潘镜芙1995年在江南造船厂告别大“家”,回归小“家”让黄浦江上尽是中国人自己的舰船,潘镜芙的梦想终于成真。上世纪90年代中期,已是花甲之年的潘镜芙功成身退逐渐转入幕后,回归久违的家庭。从1966年随单位迁到南京,到1997年从武汉返回上海居住。在女儿潘丽达的记忆中,这31年的日子,不过是“送爸爸”和“等爸爸”这两部分时光的拼接。潘丽达:我6岁的时候,我爸就走了,爸爸回来,我已经41岁了。从小到大,爸爸再忙,也会每周给我写一封信。潘镜芙与儿女合影回到妻儿身边后,潘镜芙和夫人常去的地方便是书店。在架子上找书的老先生,身后总有一双片刻不离的温情的眼睛在注视着。2009年,夫人许瑾查出癌症,她临终时的记忆停留在武汉,那个她曾往返无数次见丈夫的地方。潘镜芙:我爱人在过世的前几天,住在医院里边,她突然给我打了个电话,“老潘,你给我回武汉来!”我在家里听了就想,稀里糊涂怎么来了句叫我到武汉去。潘丽达:其实妈妈临终的时候已经时空错乱了,因为到武汉她坐船要坐三天两夜才能去跟爸爸会一会。2010年,许瑾离世后,潘镜芙把夫人的照片摆在书桌上,把她生病时用过的移动病床放在自己床边,每次晚饭后,他都要在这里坐一坐。书桌前,还有他最爱的“老幺”——驱逐舰。潘丽达:我最近在他的书桌旁看到一本书——《七堂极简物理课》,老爷子把所有的重点都用下划线标出来了。在陪父亲打拳的时候,我和父亲一边打太极拳,一边在讲时间、生命流逝……50多年艰苦奋斗中国舰艇驶向深蓝山东威海刘公岛上,立着一块特别的石碑,上面刻着这样一段话:“记下来,1950年3月17日,海军司令员肖劲光乘渔船视察刘公岛。”多年之后,肖劲光的语气里,仍然能听出屈辱与不甘。肖劲光:我到威海卫去看刘公岛,没有船。跟渔民借条船,那个渔民就讲,你这个海军司令还跟我借船啊?!海军司令乘渔船视察刘公岛30年之后,由6艘051型导弹驱逐舰组成的海军护航编队胜利完成护航任务,人民海军第一次将航迹延伸到浩瀚的南太平洋。2002年,052型青岛舰航历时4个多月,实现人民海军历史上首次环球航行。潘镜芙:我们的舰,不光是只能在家门口转一转的舰了,可以到远方去了。2012年,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付海军;2019年,我国第一艘国产航母山东舰正式入列;2022年,航母福建舰下水。各种型号的驱逐舰纷纷编队入海,成为航空母舰的“带刀侍卫”。眼见着这一个个“移动的军港”被自己钟爱一生的“老幺”守护着,潘镜芙开怀不已。潘镜芙:我最大的希望,就是我们的海军和舰艇,我们的航母编队,能够达到世界水平。潘镜芙伏案学习★徐芑南:现在奋斗者号进到最深的海底去了,11000米深,也就是承载11000吨的水压,相当于14座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这么大的压力。徐芑南提到万米海试成功,不自觉地挥了一下手臂,眼神明亮起来。今年已经87岁的他仍然每天到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上班。办公楼搬了新址,办公室换过几间,不变的是书架上的潜水器模型: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和奋斗者号。它们默默地陪伴着徐芑南的每次搬家,也排列出了他“向海而行、勇往直‘潜’”的一生。潜入海底万米的深潜器奋斗者号穿越海平面,负重前行徐芑南高中毕业时正值新中国成立初期,他清楚地记得上海南洋模范中学1953年学生们填报高考志愿时的三个特点。徐芑南:我们抗美援朝刚刚胜利不久,这时候大家都知道要保卫胜利的果实,所以必须要加强国防建设,大家都有这个心愿。印象很深,我们高中毕业的时候,班上的同学基本上是向着三个方面报考的:一个是航空学院,在北京,造飞机;第二是拖拉机学院,在长春,造坦克;第三方面就是造船。从小在黄浦江边长大,徐芑南再熟悉不过轮船的汽笛声,但也看到了水面之上残酷的现实。毕业时,他郑重地写下了“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徐芑南:看到外国的船那么多,特别是侵略我们中国人的那些帝国主义的船都从海上过来,所以会想,怎么加强我们的海军装备?我就这样去学了造船。刚参加工作时的徐芑南在上海交大读书时徐芑南的研究方向是舰艇,他曾以为自己的一生会在海“上”研究中度过,没想到毕业时,命运的指针穿越了海平面,从水下300米,直至海底一万米,水下刻度每增加一米,压力就会多出一吨。重压之下,徐芑南从未退缩,始终负重前行。“海天对话”载入人类史册深潜器的研发是世界级的科技难题。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上天”“入地”均有斩获,但“下海”却苦寻无功。曾有外国专家断言,按中国现有技术水平,若造出潜艇耐压外壳,至少需要十年时间。没想到,徐芑南偏不服输,他带着团队,只用了三年便造出了中国第一台压力筒设备。随后,由他主持创建的中国最大深海模拟试验设备群,填补了国内空白,令外国同行刮目相看。探索者无缆水下机器人300米、600米、1000米、6000米到7000米;中国的潜水器发展从有缆到无缆;从无人到载人。徐芑南先后担任了五型潜水器的总设计师。叶聪:报告指挥部,蛟龙号于北京时间2012年6月24日9时7分,成功下潜到马里亚纳海沟7020米深度。叶聪、杨波、刘开周三位潜航员,祝愿景海鹏、刘旺、刘洋三位航天员与天宫一号对接顺利。景海鹏:蛟龙号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在此,我们祝愿中国载人深潜事业取得更大成就。三名航天员向三名潜航员送祝福这一天,7020米水下的中国载人深潜员叶聪和距离地球350公里外的天宫一号里的载人航天员景海鹏,历史性地实现了“海天”对话。“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在同一天传出了中国声音。向下滑动查看所有内容2012年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 蛙人正在靠近蛟龙号叶聪:徐总实际上退休了,他是被请回来指导这项工作的。我们现在经常说的一句话,也是徐总提出来的,“安全是设计出来的,是测试出来的,是维护出来的”。退休六年后,重披战袍退休六年后再次出山,担任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几乎没有任何迟疑,甚至可以说是期待已久。徐芑南:从1992年开始,我们打算搞载人潜水器,立项申请书里面的技术方案认证,第一稿就是我写的。2001年的时候,所领导来了一个电话,“这个项目已经同意了,你赶紧回来”。想想这个愿望要实现了,这是我的责任,我应该回来做的。7000米载人潜水器总体组及总师组成立大会,发言者为徐芑南徐芑南患有先天性的冠状动脉心肌桥,上世纪90年代便做了心脏搭桥手术。右眼被各种眼病困扰,如今视网膜已经脱落,仅存光感。几十年来,他的夫人方之芬既是他的助手,也是他的眼睛。放弃退休生活,意味着老伴也要跟他一起再次披挂上阵,回到工作岗位。蛟龙号总师组办公室秘书顾继红始终记得两位老人一起工作时的默契。顾继红:我们的技术报告,尤其是我们实物产品,都是要看图纸的,她都看得很细,要用放大镜的。方老师(徐芑南的夫人)也是很好的一个科学工作者,一起跟他工作,帮他念一念,给他说一说。蛟龙号第一次载人海试,已经73岁的徐芑南坚持要去现场,作为总师,十七年的等待,六年的科研攻关,这一刻,虽已白发苍苍,但他不想,也不能缺席。徐芑南在蛟龙海试现场叶聪:船上很多年轻人晕船很厉害,徐总夫妇不晕船。他药盒里面五颜六色的药很多,他还带着制氧机。像吃药、吸氧都是在他自己的房间。我们看到的就是在会议室、在指挥室、在后甲板,很稳健的徐总。台风刮得非常硬,他不想让大家担心他的身体,反而是他到现场,给大家吃一颗定心丸。失联!惊心动魄的一瞬间叶聪正是那次海试的潜航员,他要驾驶蛟龙号带着两位科学家一起下潜。其实那天的海试并非一帆风顺,没想到蛟龙号刚入水就遇到了问题。徐芑南:一下去50米,什么信号都没有了。水面船上指挥员跟水下的潜航员没法通话,那就没办法下达指令,底下听不到。信号太弱了,当时一筹莫展,下面一失联,大家都紧张。蛟龙号下潜1000米海试合影 徐芑南(右三)、叶聪(中)为了保证潜水器里三位潜航员的安全,万众瞩目下,徐芑南和现场指挥部顶着巨大的压力,做出了决策:立即停止下潜,中断海试。问题也在紧锣密鼓的排查中浮出水面:水声通信联络不畅。徐芑南:他们就想办法临时搞出来摩尔斯电码,也就是打电报。我通过收发电报,“哒哒哒,哒哒哒”,这样来编一个密码本,完成指挥员跟潜航员的联络。水声通信系统相当于蛟龙号的“耳朵”和“嘴巴”,里面坐着潜航员和科学家的载人舱相当于蛟龙号的“心脏”,机械臂相当于蛟龙号的“手”,压载铁相当于“脚”,任何环节出了问题,后果不堪设想。学了工程专业 就是要攻坚克难每每提到这些惊心动魄的瞬间,曾身临其中,经历过大风大浪的海试成员都相对平静,这份淡定既来自深海下潜作业必备的过硬心理素质,在徐芑南看来,更来自我们国家从自主设计到自主研发、自主制造的底气!历史资料图徐芑南:我们从零开始,从六百米起步,到六七千米去了,一步就要跨过去了!外国人知道了,当时他们也很吃惊。我们的浮力材料,它的实际比重是小于1的;有机玻璃要承受那么大的压力,会发生老化,有裂纹,需要修理、更换,这些现在我们都可以做出来。最早我们是从航空航天的有机玻璃着手的,真的要靠整个国家的工业基础。如今,奋斗者号的通信装置已经实现完全国产化,水声通信系统已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截至目前,已有二百多位科学家乘坐我们自主研发制造的载人潜水器到海底进行科考。海洋科学家王春生说,他随蛟龙号出海下潜取得的生物样本,超过了他职业生涯前20年的总和。这在徐芑南看来,就是对深潜工作最好的反馈。徐芑南工作照徐芑南:我们搞大系统工程项目的同事,都是如履薄冰的工作态度,“10000-1=0”,就是一点点都不能疏忽。当时交大有这么个说法,我体会不深,但现在我越到老,都老到这个程度了,我才越能更深地体会到,“进了交大,就是你进入到你自己挑选的一份责任中”。要么就不学这个专业,学了这专业,就是要攻坚克难去的。徐芑南、方之芬每天上班必经之路 |
|